【報告】UTCP Trans-Asian Humanities Seminar 人文亞洲研討班(第八回)
2018年7月17日,星期二下午三点到四点半,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博士生卢华在东京大学驹场校区101号馆2楼会议室举行了一次题为“‘阶级’与‘共和’:国民党内部围绕列宁主义的接受、冲突和话语之争(1924-1927)”的报告会。活动的安排是,报告人报告45分钟,然后由远道而来的京都同志社大学的村田雄二郎教授进行20分钟的点评。
卢华从苏俄十月革命成功、第三国际的成立讲到其世界革命输出,围绕苏俄的列宁主义革命方案的几个核心问题在国民党内部的理解、接受和冲突展开了讨论。会上,其报告从孙中山的国民党改组、一大召开(1924年)到国民革命的尾声(1927年),围绕阶级、民族与共和的话语问题,从革命主体性到以党治国与型塑主义化的“新人”,分析了国民党内部存在着三种互相冲突而又在若干话语和问题上存在共识的革命方案,而这三种革命方案又不能以含糊不清、有忽略国民党内部视野可能的“左右派”之争。其中,第一种方案是戴季陶的以阶级调和和“再传统化”的儒家仁爱原则为核心的激进主义国群方案,有“复古的革命”之含义;第二种方案是以陈公博、甘乃光等为首理论家,他们主张农工阶级专政,以建立一个区别于苏俄、共产国际和中共之无产阶级专政模式,也不同于戴季陶的“再传统化”的激进主义国族版本的革命道路;第三种方案是晚期孙中山重新阐释的三民主义和以廖仲恺为代表的共和-社会主义方案,在与传统和解的基础上,既批评戴季陶的强调国族内部和谐一体的模式,也不同意陈公博等的以农工阶级专政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方案,而是坚持以温和的社会革命和激进的政治革命取得国民革命的胜利,同时通过自下而上的社会经济组织和政治上的公民自治,试图在共和话语和阶级话语之间走出一条反对国家主义-官僚主义和苏俄道路的新方向。
报告结束后,村田老师从已有的研究,尤其是日本战后的关于列宁主义问题的讨论提出了相关的问题。同时,分别从报告的三个个案,即戴季陶、陈公博、廖仲恺进行了单独的点评与提问。其中,村田教授关于戴季陶的提问尤其精彩。他提出,如何看待戴季陶对于儒学的普遍化与特殊化问题,需要结合孙晚期在日本的两次关于王霸之辩的演讲和大亚洲主义出发,看待戴季陶如何诠释儒学仁爱原则和王道的政治哲学;而戴季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提出的联合印度、尼泊尔等地的亚洲被压迫民族进行世界革命的问题,也需要进一步深入思索戴季陶在这几个话题上与列宁主义、当时全球的右翼话语的关系问题。
村田老师点评后,会议进行了与参与者互动的问答环节。与会者石井刚教授和参与者也提出了精彩问题,本次报告最后以精彩的讨论与互动结束!同时,讨论提出的批评与问题也给卢华的报告提出了需要改进的方面和重新思考的问题,为其下一步的论文改进与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与帮助!
(文責:廬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