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报告】UTCP Trans-Asian Humanities Seminar 人文亞洲研討班(第七回)

18 July, 2018 ISHII Tsuyoshi

2018年6月28日下午,第7回人文亞洲研討班於東京大學駒場校區101號館舉行,此次由台灣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生楊祐羽報告,東京大學UTCP中心主任暨總合文化研究科梶谷真司教授評論,主題為對於東亞地區在人體表層與裏層之間所建立的醫療聯繫進行一些思索。

IMG_9063.JPG


報告者注意到東京一間叫做「一本堂」的連鎖藥局,其名稱來自江戶時代漢方醫師香川修庵之著作《一本堂行余医言》,而取自張仲景《傷寒論》内的諸多藥方如葛根湯、桔梗湯等漢方藥,在日本的商品化程度相當高,一般民眾要任意購買也非常方便。另一方面,東京市中心的街道巷弄裡,鍼灸整骨院數量之多,讓報告者感到猶勝台北。但是,給人傳統醫療印象的事物,不盡然是東亞地區固有的。像腳底按摩運用的「反射區」,其實概念來自歐美,將之與足部的經絡穴位進行比較,便會發現兩者明顯不在同一套理論體系下。

IMG_9051.JPG


報告者藉此指出,想要以觀察身體的某一區域去了解另一區域發生的狀態變化時,在兩者的對應關係上便產生有趣的問題。體內的資訊會經過何種途徑而表現為可以被感知的徵兆呢?沿著成形的線路來進行傳遞是必要的嗎?就醫療的意義而言,在診斷之後能不能藉由此項聯繫反向地加以調整呢?報告者援引哈佛大學栗山茂久教授的研究,將焦點集中到人的顏面部位。臉部同樣存在所謂反射區和經絡穴位之間的差異,而且不同於足部,臉的反射能夠從《黃帝內經》找到理論根據。不過,這裡值得留意的空間問題在於,觀察者要看的對象,究竟在人體表面的「後面」、「內面」、「裏面」?或者可以就在「表面」「上面」?

IMG_9060.JPG


考慮到人體的厚度,即使從表面選擇好一個範圍,對於層次深淺的拿捏如果技法不同,所讀取或釋放的訊息便很有可能會產生差異,東洋醫學在脈診和針灸等方面對此提供了經典的處理。然而臉儘管能當作隱藏真心的面具,更是表情或身體狀態浮現的場所。報告者引入柄谷行人對演劇改良的探討,從歌舞伎假面、化妝、素顏的關係,再次思考顏面望診的意義。最後,藉生活化的除痣、夫妻臉等議題帶到江戶時代的相學家水野南北,但報告者認為其「節食開運說」若參照本草學者貝原益軒的養生飲食指南,或許是人體表層與裏層之間另一項醫療聯繫的線索。

IMG_9053.JPG


梶谷真司教授首先補充當今日本醫療保險制度對漢方藥商品的影響,並且簡要回顧江戶時代古方派醫師的思想取徑。對於反射區,則回應足部重治療而臉部重診斷所顯示出的構想差異。聽眾特別好奇東亞傳統醫療技術目前在台灣、日本兩地之間不同的地方,也討論台灣的青草茶飲。

(文責:楊祐羽)


  • HOME>
    • Blog>
      • 【报告】UTCP Trans-Asian Humanities Seminar 人文亞洲研討班(第七回)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