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nts / イベント

« 前へ | 次へ »
Title:

UTCP Trans-Asian Humanities Seminar 人文亞洲研討班(第八回)

終了しました
Date:
2018年7月17日(火)15:00-16:30
Place:
東京大学駒場キャンパス101号館2階研修室

UTCP Trans-Asian Humanities Seminar 人文亞洲研討班(第八回)

日時: 2018年7月17日(火)15:00-16:30
場所: 東京大学駒場キャンパス101号館2階研修室
発表者: 盧華 Lu Hua(華東師範大学)
コメンテーター: 村田雄二郎(同志社大学)
Language: 中国語
Title: “阶级”与“共和”:国民党内围绕列宁主义的接受、冲突和话语之争(1924-1927)

【Abstract】
面对共和的危机和屡次革命的失败,孙中山在其晚期确定了“以俄为师”的革命道路,并实施了国民党的改组方案。1924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一大确立了联俄容共、开展彻底的反帝反军阀的国民革命斗争的历史过程。一方面,孙继承了国民党早期的十九世纪延续过来的民族独立与政治民权的共和革命话语;另一方面,他又意图消化吸收在十月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新革命青年与团体(主要是中共),整合阶级和社会革命话语,以构筑一套全新的国民革命理论的过程。但是,孙的过早去世和国民党内部的复杂派系分化、以及容共带来的权力斗争直接促成了国民党内部新的理论阐释和“主义”分化的过程。在跳出传统的“左右”派别框架后,笔者在思考国民党围绕三民主义和联俄容共的内部分化和冲突过程后认为,在1924-1927年间,国民党出现了如下三种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开启政治-社会革命思考空间的话语模式:首先诞生的是戴季陶1925年为批评苏俄、共产国际的世界革命话语,他以“仁政”与“阶级调和”为原则,以古典儒家的仁爱道德观为核心构建了一套的新式的批评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道路的保守化、等级化的现代国群方案;其次应对而生的是以陈公博等为主的突出中国革命中的农工阶级领导权、以列宁主义政党和大众动员为核心,通过实施国民革命、世界革命和“文化革命”为一体的以政治-文化来改造中国经济和社会的整全性社会革命方案;第三则是在国民党内部被“遗忘”的晚期孙中山和廖仲恺的共和-社会主义复合方案,他们试图同时从上层和从下层入手,以全民政治的共和方案与农工联盟为基础的全能型政党动员相互结合,通过稳健的经济改造和激进的参与政治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这三种阐释围绕“阶级”以及其背后的社会革命和世界革命话语与独特的国民党共和话语共同构成了革命话语本身的历史变迁、内在张力和多样性。

Poster_180717.jpg
              ポスターをダウンロード

« 前へ  |  次へ »
  • HOME>
    • Events>
      • UTCP Trans-Asian Humanities Seminar 人文亞洲研討班(第八回)
↑ページの先頭へ